报告!
平安酒店(化名)集中医学观察点
最后9名观察人员全部解除隔离
全程实现隔离人员零交叉,隔离点内零感染,工作人员零损伤
区防控指挥部下达的任务
我们圆满完成
!!!
“即使解除了集中隔离,在家也要居家隔离14天,做好防护措施,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.....”3月2日,平安酒店隔离点最后9名观察人员顺利通过CT和核酸检测,全部解除隔离,每送走一个人,工作专班都会送上居家观察小贴士并语重心长地叮嘱一番。
“任务圆满完成,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。”送完最后一名观察人员,作为平安酒店隔离点负责人的区法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王忠长舒一口气。
自2月16日,接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紧急命令后,王忠迅速带领干警王义超、徐嫣红、孟程、熊倩和王宏星,立即进驻平安酒店隔离点24小时开展防疫工作。到3月2日,全部隔离人员安全解除隔离,进入居家隔离观察阶段。
逆行而上,我们选择勇气
疫情当前,“隔离点”这三个字,往往让人闻而却步,与确诊或疑似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们在这里隔离观察,这里是距离新冠肺炎最近的地方,也是外界认为最危险的地方之一,其中一旦有确诊人员,间接传染的可能性十分大,但还是有人为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选择“逆行”。
“接到任务时,心里还是有些紧张,毕竟这是隔离点,被传染风险要大些,但我们是法院干警,疫情就是责任!在危险面前,我们选择勇气。”这是全体隔离点工作专班的心声。
他们并非钢铁之躯,也会担心害怕,但使命在身,他们按下心里的忐忑与不安,冒着可能被传染的风险,寸步不离地坚守岗位,忠诚履职,日夜奋战。
严谨高效,工作力争完美
隔离点的工作不是件简单的事,体温检测、派发餐食、物资配送、环境消杀、情绪疏导、警务保障、数据统计、人员接收转诊、CT和核酸检查等等,每一项工作、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健康,既需要严谨专注,更需要默契配合。为做好服务保障工作,工作专班分成医疗、后勤、协调、警务、消杀五个小组,通力协作,无缝对接。
由于工作调整,区法院是在平安酒店隔离点运行中途接手的,突然面对几十名隔离人员和指挥部随时交代的工作任务,作为负责人的王忠一时感到千头万绪,压力很大,好在他经常承办大要案,已经养成举重若轻、冷静沉着的工作习惯。为不耽误工作,他必须时时刻刻关注手机里的六个微信工作群。十六天里,他没有一天在凌晨一点前休息,生怕哪一条指令没有及时收到。他积极向区防指办请示报告,并与上一批工作专班同志密切沟通,反复修改完善后勤保障方案,常常深夜还在忙碌不停。
隔离人员的接收、解除以及CT、核酸检测都是在隔离点之外完成的重要工作,存在隔离人员人身安全和交叉感染的风险,为了每项工作安全顺利进行,王义超和王宏星不断细化流程,实行一人一号,一人一车,一一对应。
90后的徐嫣红和熊倩负责信息报送,她们设计、制作了专用表格,收集、整理了隔离人员的信息,每日统计上报隔离人员身体情况和隔离点转出、新增、现有人数以及使用房间数、空余房间数,每一个数据都事关隔离点的安全平稳运行,不能有丝毫差错,每一个精准数据的背后,都是两位姑娘多次核对确认的结果。
他们严格执行消杀保洁和垃圾处理制度,每天定时对房间、楼层、大厅、办公区消杀,连化粪池的都不能放过,必须达到卫生标准,并对垃圾消毒后全部装袋、封箱密闭运输处理,对房间床单、被罩等生活用具定期更换,王宏星负责跟进督促并做好相关记录。
孟程与另外两名同志24小时轮流值勤,对隔离区域无死角监控,防止隔离人员串门和私自外出。
硬核管理确保安全有序,柔情疏导促进安心隔离。集中隔离观察人员中年轻人居多,被隔离后情绪波动大,容易急躁不安,老年人虽少,但也有思想倔强、不好沟通的地方。面对这种情况,王忠和王义超和隔离组医护人员不厌其烦地宣传隔离政策,分析形势,耐心劝导,让他们能安心渡过观察期,配合医疗组进行每日例行检查。
担当奉献,困难留给自己
隔离点是一个被隔离的“世界”,与医学观察人员一起被“隔离”的还有工作人员,为防止交叉感染,他们必须24小时驻扎在酒店,酒店所有房间都提供给了隔离人员,他们就住在员工宿舍,小小的房间积满了灰尘,只有一米宽的简易床和几个衣柜,没有热水,无法洗浴,条件简陋,但他们并不抱怨,而是全身心投入工作。每天从早上八点工作到晚上十点,有时甚至是凌晨两点,随时待命。
十六天,他们难免有过担心和害怕
十六天,他们仅能通过视频和电话与家人联系
十六天,他们都不敢告诉父母自己在哪工作
他们虽然只是平凡人
却甘愿用责任与担当托起大家的健康与平安
当看到最后九名隔离人员难掩兴奋离开时,90后熊倩开心地说道“他们平安回家,真好!”
是的!此时春已暖,花正开!大家平安回家,真好!同志平安归来,真好!